close

 

油柑的起源最早追溯至漢代(206 BCE220)楊孚所著的《異物志》,「餘甘,大小如彈丸,視之理如定陶瓜。初入口,苦涩;咽之,口中乃更甜美足味。鹽蒸之,尤美,可多食。」油柑果實肉質,嚼在嘴裡味先苦澀,後回甘。《中藥大辭典》裡,也提到油柑可化痰、生津、止咳、解毒、治感冒發熱,咳嗽、咽痛等。

唐代618907湛然法師的《止觀輔行傳弘決》卷第十之一記載,「恐身死往自在天問,天令往頻陀山取餘甘子食可延壽。」可證明油柑早在唐代已隨著佛教傳入中國。

據大葉大學藥用植物與保健學系副教授謝文章說,「佛教盛行的藏藥據說每十種藥方就有七個使用餘甘子。藏族傳統藥物有二十五味餘甘子丸和二十五味餘甘子散,主要功能為涼血降壓,用於敗血症、高血壓症、肝膽疼痛、胸背酸痛等。

   印度學者巴可魯記述,油柑的果實甘寒無毒,有消食、小便順暢、強心、益氣和護肝之效。可化痰止咳,並刺激胰島素的分泌,防治糖尿病。還可增強免疫力,提高自身的的抵抗力,達到防病健身的功效。油柑的根部有止瀉的作用;曬乾的果實可滋養保護頭髮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謝正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